2021年9月26日,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对话十三“空间治理转型及行业变革”在成都召开。会议邀请了9名全国著名的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新发展阶段空间治理的需求和供给变化趋势,深入交流研讨如何以空间治理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并从城乡规划设计学科发展角度展望行业未来,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下半场贡献专业力量。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背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城市空间治理迫切需要转型。针对变化的时代背景,基于经济、社会、双碳、技术、治理等视角,空间需求发生着显著变化,如何推动空间供给与空间需求的匹配,以空间供给结构调整实现空间治理水平的提升,是优化空间治理体系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2021年9月26日,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对话十三“空间治理转型及行业变革”在成都召开。会议邀请了9名全国著名的业界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新发展阶段空间治理的需求和供给变化趋势,深入交流研讨如何以空间治理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并从城乡规划设计学科发展角度展望行业未来,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下半场贡献专业力量。国内专家学者及业界同仁齐聚一堂,现场反响热烈。
学术会议现场一
学术会议现场二
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委会委员、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丁志刚主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城市规划》杂志执行主编石楠,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伍江,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主任委员周岚,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陆铭,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童寯讲席教授、台湾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城市论坛杰出研究员夏铸九,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规划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富海等特邀专家进行了精彩主题发言。
石 楠
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教授级高工
当前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中国而言,应抓住机会,谋求发展动力、空间形态和治理方式的转型发展。石楠倡导,规划本身相应地也需进行变革,完善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优化规划行业的职业工作,落实职能管理的行政要求,三者互相支撑,共促发展。要尊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以科学的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和空间治理。要加强规划行业的学术诚信,不断强化行业的公共政策属性和从业者责任感。要响应时代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面向更均衡、更全面、更高质量的发展,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助力推动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同时石楠对本次学术对话的承办单位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表示感谢,认为学术对话议题选择契合时代需要,为全国同行共同讨论、推动空间治理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话平台。
伍 江
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
空间的公平正义、公权与私权、包容与人性化是城市治理的重要方面,伍江认为,公平公正要聚焦人,要从“抽象的人”、“标准的人”,走向 “具体的人”,从“人”走向“人人”。要通过社会治理,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幸福,保证让每一个人都享有均等的机会。要把握好公权私权关系问题,城市治理其实是公权力对于私权力的限制,以及公权力对自己的约束,因此空间治理要由过去单一的政府治理走向社会治理,不要过分干预市场。要关注空间治理人性化,我们现在城市需要的是每一个人生活的空间,所有品质背后只有一把尺,就是人舒不舒服,不仅要保护城市的历史建筑,还要保护街巷,延续烟火味、市井气。在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基础上,进一步纳入运营和服务,形成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的闭环,构建“规、建、管、运、服”一体化城市管理体系。
周 岚
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教授级高工
城镇化的发展动力变化是引发城市规划行业、学科变革的核心逻辑,周岚向我们分享了她对于新发展阶段行业分化、融合的观点,以及未来规划设计重点发展方向的思考。她认为,上一个阶段城镇化快速推进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联动的结果,随着国家住房、土地政策的调整,以及经济社会转型,由空间牵引发展主导城市增长的发展逻辑已经发生变化,这决定了城市规划的行业、学科必须随之调整。规划、设计、研究会进一步分化和融合,规划更强调政策属性及其公开性、公正性、透明性;设计更强调因地制宜地对空间进行场所塑造以及家园场所感营造;研究将大大扩张,为更好更精准的公共政策、设计提供学术和技术支撑,聚焦城市规律的探寻,强调理性、深度、中立。同时三者也会面临融合,规划、设计和研究必须要与经济、文化、新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交互协同,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空间治理,形成中国特色的治理学科群。未来是中国“城市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都市社会逐渐成熟的时期,人-文化-经济-空间的交互融合协同,是下一个阶段空间治理的关键,我们未来会看到更多空间相互融合塑造、小微精细的美好故事,也会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背景下中国城市现代文明的发展形成。
尹 稚
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当代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复杂性远超以往,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也超越了建筑、景观、市政工程的范畴,相应地城市空间体验也不仅仅是规划设计的产物,更是设计过程与开发过程、使用过程、经营管理过程共同塑造的结果。尹稚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城市设计必然要超越空间本身,要走向更综合的治理。他指出当前城市规划设计师主要考量行业内的评价和认可,应该更加重视市场认可、百姓认可。在新时代,城市规划设计作为空间治理工具,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城市治理的转向,相应地多元化、网络化、自主进化、精细化、依法、全周期、善治等城市治理的新内涵也应该反映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要响应真实的社会需求,坚持发挥规划设计的工具价值,深度参与治理现代化,以实现经济价值、推动社会改良、优化环境资源利用。规划设计要形成多科学共同体、多元主体型治理联盟,需要打破学科界限,行业界限的知识图谱,建构新的规划设计治理工具体系。
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需要推进社会治理的转型,李晓江围绕空间治理转型与四大资本的若干认识,阐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社会公平正义、碳中和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是空间治理转型需要解决的三个核心议题。他指出在城市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需要空间供给多元化与空间组织、设计创新,为中等收入群体、弱势群体提供多样化空间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种需求。围绕双碳目标,他提出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呈倒U关系,我国尚未到达碳排拐点,需要进一步推进减碳措施。结合目前我国的土地财政、房地产依赖导致国土空间资源配置失衡问题,需要落实税收、财政和货币等制度改良来优化利益分配、更好的实现共同富裕。最后,他从法理出发阐述了未来空间治理的核心,通过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升空间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的水平。
赵燕菁
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
赵燕菁就规划的对象、手段和支撑学科三个方面分享了他对空间治理转型的认识。规划对象方面,过去30年规划对象从以增量规划为主转变成为存量规划为主,而存量规划不是增量规划的延伸,而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增量规划的规划,应由市场来发现不同用地的需求,而不是从用地平衡表里发现不同的用地需求,应注重通过管理和调整现状人口构成,来寻求城市最大的效益,而不是关注人口规模。规划手段方面,国土空间规划必须从计划时代的“手段模式”转向市场时代的“自动模式”,让价格的信号对市场主体的这些行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沿用老指标和红线。学科发展方面,要从经验性的规划转变成为有理论支持的学科,包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的理论,对城市发展动力的理论,以及网络、经济和大数据领域新的规划探索等。
陆 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大城市住房问题和空间治理之间有什么关系,应如何解决大城市住房失衡的问题,陆铭结合近期研究,认为大城市的住房问题的核心——“房价”就是供需错位,“人往高处走,地往低处流”,建设用地指标的空间错位,以及地方政府以城市边界的规划,导致大城市土地供应不足。陆铭教授通过日本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的对比,指出在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方面,上海开发强度远低于东京同样范围内的开发强度;结构方面,对比住宅用地,商服用地相对过剩;布局方面,就业消费在城市中心、居住在城市周边,导致场景需求错位。陆铭教授提出,房价控制的核心在于减少财富不均,要根据家庭住房情况,而非婚姻和户籍来进行限制。建设用地要“地随人走”,着力优化用地结构。要打破按照行政区域设定开发强度的桎梏,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大力发展租房市场,考虑货币化等灵活方式,推广租购同权,建设包容性租房、低成本居住形态、规范化租房市场。
夏铸九
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教授
夏铸九教授聚焦规划设计治理范型转移的趋势,网络中国的新都市与区域面临的“新都市问题”,剖析了中国都会治理的关键,并指出了学科发展与专业论述话语重建的方向。他指出,全球政治时势的变化必然带来城市规划设计行业的治理范型转移。随着世界进入后美国时代,规划设计作为组织社会、塑造空间的杠杆,规划与设计治理范型必然发生转型。中国的都会治理,将从跟随西方经验转变为引领全球信息化时代,聚焦一系列信息化时代的“新都市问题”,激活城市群/都会区域的网络与节点,培育创新氛围。全球信息年代网络社会的战略性规划与区域设计,是学科发展与专业论述话语重建的发力点,也是重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要重建文化与技术之间的桥梁,重新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属于中国的“理论论述话语的重建”。
王富海
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规划师
城市治理、供需调整是新时期空间治理转型的关键内容,王富海分享了他对于该议题的独到见解。他提出新时期的城市治理,城市从“资源+资产”变成“资产+资本”,要树立运营意识,重视发挥其使用、经营价值,而国土空间规划要聚焦空间,加强研究空间的效益、问题、价值、标准等。如何做好“供需”的文章,战略规划研究要依据需求、供给,以及供需之间如何达成匹配进行谋划,其中需求要研究数量、质量、区位、品质、价值,供给要研究增量、减量。供需应动态平衡,要素变动和目标调整决定了空间规划的方法论,要从围绕如何从终极蓝图式向渐进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索。最后,他就行业转型,提出城市规划行业真正的变革要是从服务建设、提供整体性的规划方案,转变为政策研究、各类咨询、策划判断,要强化策划营销、项目跟踪运营等学科方向的拓展。
丁志刚
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委会委员,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
丁志刚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新发展阶段空间需求将迎来经济发展、绿色低碳、社会需求、技术革命、城市治理五个层面的深刻变化,需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空间供给结构调整。国家层面要突出空间供给的战略导向和分类差别引导的规则制定,区域层面要推动主体功能区的空间落实,致力推进要素流动下的城市群战略,城乡层面要更加突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双轮驱动,城市空间结构要着力推动构建兼顾发展和安全韧性的分布式城市组团结构,城市内部空间要致力推动空间再生产下的城市有机更新。相应地,城市规划行业也面临凤凰涅槃的洗礼,作为规划设计从业者,要始终坚定初心使命,不能忘记自己的立足之本、以及为百姓塑造更加美好空间品质的专业情怀,要认清自身专业特点和系统化思维的优势,要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与祖国共同成长,以空间治理水平的提升促进高质量发展、助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供稿单位: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