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中国工程院 “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创新论坛2021”成功召开
教务部 2021-11-12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崔愷院士、刘加平院士、王建国院士孟建民院士庄惟敏院士的倡导下,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和《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的研究成果,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承办,中国建筑学会特别支持,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筑技艺》杂志社、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协办第344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绿色建筑创新论坛 2021”于2021年11月6日在北京以“线上+线下”形式召开,近百位专业人士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示范中心现场参会,在线观看论坛的观众达到一万余人次。


论坛现场嘉宾合影


开幕式


论坛
开幕式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志鸿主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处长
林岚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局副局长
柳长森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李存东
分别致辞。大家在致辞中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筑领域作为碳排放大户,如何达成双碳目标,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意义重大。此次论坛,通过对建筑设计方法、典型工程案例的探讨,形成了有助于推动行业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既是对四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高度总结,也是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在政策、行动、理论及实践方面积极互动的结果。


开幕式致辞嘉宾和主持人
一同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国残联吕世明副主席、北京建筑大学
张大玉
校长、中国工程院三局
高战军
副局长、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黄晶
主任、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孙英
总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宋源
董事长、
李兴钢
大师等。


主旨演讲

线下论坛现场

线上报告专家互动

本次论坛共邀请了14位在绿色建筑创作领域知名的院士、专家进行了精彩分享,现整理主要报告内容如下。


黄晶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

《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展望》

从主要背景、基本思路、技术体系、问题讨论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碳中和技术体系的构建思路。技术体系建立的总体思路是,从供给侧和消费侧两端入手,分析我国碳排放现状特征;根据不同技术特点,结合碳减排技术需求,确定我国技术路径发展方向;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基础上,重视系统解决方案,强化耦合优化与协同增效。技术体系分为节能提效低碳、零碳电力能源、零碳非电能源、燃料/原料与过程替代、CCUS、碳汇、集成耦合与优化、非二气体消减八类。围绕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碳中和的挑战与机遇、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关系、技术/政策与市场的关系、共同责任与有区别责任的关系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孙英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我们的贡献》

在全球气候变化严峻形势和绿色低碳转型主题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建筑业隐含和运行碳排放并重的构成特点,提出应以全寿命期视野,综合施策,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路,并重点讲述了延长建筑寿命、装配式装修、空间节能设计、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重点策略的碳减排量化作用。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作为行业科技领军企业,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建筑、市政、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建设四大专业版块全面绿色化;出版的《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城乡建设技术丛书》被纳入“十四五重点出版物”;在行业中率先提出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长寿化、智慧化 “五化”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建筑核心理念,并以此为基础,由崔愷院士、任庆英大师领衔编制集团企业标准《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更是作为牵头单位承担了国资委重大课题《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之建筑领域的专题报告。为推动建筑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贡献积极力量。


孟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

《目标和效果导向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

《目标与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一系列的新方法和新工具,这些方法和工具的提出逻辑,是以目标和效果为导向,希望能够通过系统研发,来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和最后的效果相匹配,即设计即所得。课题覆盖全建筑类型、全气候区,以及从原理到示范的全链条,搭建了产学研结合的整体组织框架。研究分为共性的理论研究和典型气候区和建筑类型的分类型研究,以及专项工具研发。其中类型研究包括南北方高大空间、南北方大型综合体、南北方及西部城镇居住建筑。九大课题分工合作,同步并行,在有限的时间内,探索了从设计理论到方法工具的研发和实践,保证了成果的完整性。我们期待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应用到更多双碳目标的设计实践中。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2017YFC0702300)项目深入贯彻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发展战略,立足于气候响应机制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按照“基础理论-设计方法-技术体系-工具支撑-示范应用-平台统筹”的递进逻辑,重点围绕地域气候适应型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机理、方法与技术体系,以及辅助设计工具、协同技术平台的研发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并形成了适应不同气候区、服务于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各类指引性技术导则。系列研究成果可推动外延进一步拓展、内涵进一步丰富、品质进一步提升的本土化绿色建筑发展体系与模式的建立,全面引领建筑设计行业工作方式的变革。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2017YFC0702500)针对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建筑文化中绿色智慧的挖掘及科学化认知,经济发达地区富含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评价,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关键技术和工程示范三大关键科技问题,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实地调研,建立城市(聚落)、街区、建筑多尺度的绿色理论、设计模型、实现路径、操作管理的体系,重视文化和人,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改善现有指标而实现高效绿色,提出文脉要素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方法,并对文脉要素进行价值判定,通过量化分析得出不同的文脉要素指标及其相应的权重系数,帮助中国未来绿色建筑迈上“绿而文,绿而美”的新台阶。


庄惟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

现代绿色建筑技术与西部地域建筑文化长期脱节,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2017YFC0702400)聚焦西部传统建筑绿色性能优异的科学机理,梳理地域建筑理论和绿色建筑理论,以地域建筑理论和绿色建筑理论为基础,建立“地域绿色化”和“绿色地域化”两个基本路径,融合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西部地域绿色建筑学理论的外延是西部地域建成环境的总和,内涵是在西部地区气候与自然条件极端化、民族与地域文化多元化、经济水平整体欠发达等条件下,探索地域影响要素与绿色技术的契合,并通过技术的适宜性应用,达到建成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该体系具有理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适用于当代建筑设计,具有广泛的实践应用性。“文绿一体”的融合,也体现了建筑学自身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相结合独有的学科特征。 


孙澄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标和效果导向绿色建筑性能驱动设计方法与工具》

立足人工智能时代语境下的计算性思维发展趋势,剖析了计算性思维求解复杂科学与工程问题的巨大潜力,揭示了计算性思维赋能绿色建筑创作的途径,介绍了团队基于计算性思维,提出的绿色建筑性能驱动设计方法,以及研发的建筑环境信息建模、建筑绿色性能智慧预测、绿色建筑设计决策支持关键技术,并结合实践案例介绍了上述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效果。


孙彤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街区尺度下城镇居住建筑绿色性能优化设计方法》

针对建筑师在目前的住区设计实践中,缺乏有效的辅助工具进行绿色设计以及居住建筑绿色设计重单体轻群体的痛点问题,本课题组研发了“面向绿色潜能的居住街坊自动排布技术”和“绿色性能增强可视化的建筑群实体模型布局设计推敲平台”,能够帮助建筑在住区设计前期根据要求达到的理想绿色性能目标,进行计算机自动寻优找到住宅建筑总体排布方式,进一步利用可视化实时反馈绿色性能的实体模型推敲平台,进行设计推敲,可实现人机互动、即时反馈,大大提高绿色设计的效率。在”十三五“课题研究基础上,课题组还提出了绿色建筑未来发展趋势是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并对提出的“超级生态街区”自持续城市单元模式作了展望。


张悦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绿色公共建筑的空间形体气候适应性机理研究》

通过典型案例采集,聚焦温/湿度、风、太阳辐射等影响建筑设计的地域气候要素,从场地、形体、空间、界面等维度对建筑形体空间进行解析,提出了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形体空间设计机理,总结了“场地-风适应”“场地-热适应”“形体-风适应”“形体-热适应”“空间-风适应”“空间-热适应”等地域气候和形体空间设计的耦合规律,研发了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数据库和绿色公共建筑形体空间气候适应性评价工具。


韩冬青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基本逻辑与策略》

气候适应机制是指通过利用和调节,形成既符合人的舒适需求、又利于形成建筑与自然的良性关系,并实现节能的开放系统。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首先在于建筑空间形态所奠定的基础,以压缩用能空间和用能时间的“源头减量”为优先原则。通过总体布局、 单体空间组织、空间单元、围护结构和室内分隔四个层级,从整体到局部形成层级化和针对性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体系;建构多工种、多要素交互协同的集成化设计流程;探索基于数字运算的气候适应型形态生成设计技术。

不同气候区的建筑群体形态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气候过渡空间布局

回应气候参数的建筑形态生成与决策的辅助工具


丁沃沃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引领:定标绿色建筑营建新方法》

基于”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研究,对我国传统建筑的营建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即中国传统建筑营建理念的精髓是“节地、节材、节能、节时”,这是引领我们研发绿色建筑营建体系与方法的原则和准绳。通过研究建构了设计导向的适应我国沿海三个不同气候区的绿色建材组合信息库、基于高密度建筑形态的通风、防风特征规律,编撰了解决高密度街区形态通风和防风问题的《环境性能导向的居住建筑群体组合设计图集》和结合BIM信息化表达的《民用建筑外围护结构耐候性构造设计图集》。伴随着研究过程,项目组通过设计实验和实践从建筑组团设计、空间设计、外围护界面设计到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等四个方面完善了研究成果。




王静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长三角地区基于文脉传承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

主要介绍了“长三角地区基于文脉传承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课题研究的过程和主要内容。该研究主要从理念方法、技术策略、传承发展、应用推广四个方面,针对基于江南文化传承的绿色建筑创作理念与方法、长三角地区基于气候与地貌特征的绿色建筑营建模式与技术策略、江南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等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并通过工程实践和应用技术研发,探索在当代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和技术方法。


雷振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模式与技术:西北荒漠区绿色建筑设计试验》

面向西北自然地理复杂、气候严峻、建筑文化多元特点,围绕建筑文化与绿色技术一体协同关键问题,解析建筑模式与建筑技术体系的本质,阐释建筑模式与原型、方法、技术的内在关系。应用以上研究成果,介绍了在西宁市沈那遗址公园规划设计、西宁市群众文化交流活动中心、青海河湟文化博物馆三个设计项目中,如何实现建筑文化与绿色技术的一体化,如何将科学研究的原理、方法论落实到建筑设计工程中。

西北荒漠区地域绿色建筑5个核心原理及其对应的系列典型空间模式示例

西宁市沈那遗址公园

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

青海海东市河湟文化博物馆


景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一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文绿一体 在地生长》

结合课题“西部典型地域特征绿色建筑工程示范与设计工具”研究成果,系统整理了西部典型文化特征地域绿色建筑的传统营造经验,探究西部地区乡土建筑营造中的绿色技术做法,总结西部地区传统乡土建筑的绿色适应模式,开展西部地域绿色建筑设计全链条系统平台优化研究,进行青藏高原、西北荒漠区与西南多民族聚居区绿色建筑工程示范并对示范工程的建成运行效果进行预评估及最终检测,为“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推广提供建成项目示范和数据依据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示范工程: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林艺术馆

示范工程:西宁市市民中心

课题五研究定位

课题五技术路线


论坛主持人

论坛还邀请了2位重量级嘉宾担任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林波荣他们的精彩点评也为论坛增色不少。


同期活动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研究》发布仪式

同期举行了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丛书发布
式(点击查看详情)崔愷院士首先对丛书的编制情况进行了介绍,
何华武
院士、
刘加平
院士、
王建国
院士、
孟建民
院士、
庄惟敏
院士、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黄晶
主任、中国建设科技集团
孙英
总裁、中国建筑学会
李存东
秘书长、北京建筑大学
张大玉
校长共同上台见证了丛书的发布。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的系列研究成果,该丛书旨在提升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的创作水平,构建以建筑设计引领具备先天绿色基因的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形成适应不同气候区、服务于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各类指引性技术导则,从而帮助建筑师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新书发布仪式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丛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展

论坛还同期举办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的研究成果展。

《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
工具》
提出了绿色建筑发展应以前期方案设计的绿色性能提升为核心,研究绿色建筑设计的新原理,构建绿色性能优化的新方法,制定绿色建筑的通用技术标准,并研发绿色性能模拟分析的新工具。遵循“基本原理-设计方法-标准规程-工具平台-集成示范”五大板块的全链条衔接,为实现绿色设计目标和效果的有机统一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
与示范》

项目深入贯彻绿色生态、集约高效的发展战略,立足于气候响应机制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按照“基础理论-设计方法-技术体系-工具支撑-示范应用-平台统筹”的递进逻辑,重点围绕地域气候适应型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机理、方法与技术体系,以及辅助设计工具、协同技术平台的研发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并形成了适应不同气候区、服务于建筑设计全过程的各类指引性技术导则。


《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
项目以西部地域建筑文化传承和绿色发展一体协同为宗旨,变革传统建筑设计原理与方法,建立西部地域绿色建筑设计原理与方法,构建基于建筑文化传承的青藏高原地区、西北荒漠区和西南多民族聚居区三个典型地域绿色建筑模式和技术体系,编制相关设计导则和图集,开展综合技术集成、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


《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

项目通过梳理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建筑绿色设计体系的内涵、类型、技术特点、区系策略,建立了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营建技术方法,形成富含文脉要素的经济发达地区多维度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四个示范项目以及多个验证性实践项目中加以实践和验证,从而构建了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


感谢支持

论坛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经济发达地区传承中华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体系》项目单位的大力支持。


素材来源:《建筑技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