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24日,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指导,中国建设报社、同济大学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杭州新中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浙江大学创新基地进行学术支持的中国建造(2024)管理创新大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水利、交通、能源等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建设行业企业负责同志参会。
此次大会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为主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贯彻住房城乡建设部决策部署,搭建全行业研讨交流平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加快培育工程建设行业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建造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国建造的伟力。
开幕式上,中国建设报社社长韩店表示,对于中国建造来说,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传统生产力如何焕“新”?可持续发展如何提“质”?建筑业如何真正实现向“新”而行,以“质”致远?这些已成为中国建造当前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中国建设报社是住房城乡建设部主管的新闻宣传的专业队伍,始终坚守“权威信息的发布渠道、工作经验的交流平台、创新实践的展示窗口、民生工程的智慧高地”的战略定位,致力于当好“宣传引导的主力军、建言献策的好参谋、舆论阵地的守望者”。报社将以“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创新发展模式,更加有力有效地宣传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良好形象。报社将以“党媒的高度、网媒的速度、纸媒的深度、融媒的宽度”,持续打造“中国建造”品牌,让“中国建造”成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靓丽“名片”,成为建筑业走出去的“中国名片”。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景万表示,当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理念、业态环境、组织模式、管理手段、建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筑产业如何从粗放式、规模数量型,向精细化、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如何在变革中、转型中图生存、谋发展,将企业做优做强,是全行业,也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他建议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引擎,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二是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建筑业企业新的竞争优势。三是提高供应链、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水平,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他强调,要坚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在建造技术、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建筑业新质生产力,开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晶杰表示,建筑业是湖北的支柱产业,2023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2.13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湖北在房建、市政、桥梁、高铁、轨道交通、冶金、水利、水电等设计和建造方面“全国领先、世界一流”。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力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湖北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6个智能建造典型案例入选全国案例清单;19项经验入选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在全国推广;先后发布17项地方标准和13项团体标准;武汉市智能建造城市试点经验在全国交流,得到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充分肯定;打造襄阳、宜昌2个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认定33家试点企业和53个试点项目等。一系列成果的取得,为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湖北经验”。
新中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钟韶表示,从国家领导人最早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阐述,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经过了不断深化和完善。长久以来,国内工程建设企业往往侧重于扩大经营规模及追求短期产值增长,却相对忽视了研发创新的重要性,这一倾向限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及长远发展潜力。新质生产力,作为撬动企业革新与成长的关键杠杆,不仅能够有力驱动技术革新、产品迭代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还能从根本上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其可持续发展蓄积强劲动能。
在主旨演讲环节,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党中央在布局今年中国经济中定下了“稳中求进”总基调。“稳”包括三项任务,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进”包括四项任务,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以进促稳”就是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姚景源认为,实现稳中求进,稳中向好的局面离不开投资,投资要由过去更多地注重速度、数量转向注重质量,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前投资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基础设施投资,二是工业投资。中央明确提出要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更新,着重工业、农业、交通、建设等六大领域,这对建设行业是重要的机遇。建设行业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拉动经济增长,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认为,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代表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建造方式。二是新一代制造技术。没有新一代制造技术就没有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先进性保证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三是新一代建造技术。在建造的拉动下,我们国家建造技术走在国际前列,在高速度的同时保证了高质量。谭建荣认为,智能建造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智能建造将大数据大模型和大算力应用到建造当中。除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还可以用到元宇宙智能空间,通过元宇宙虚拟漫游技术,即使房子还未建成也可以亲身感受房子的样子、舒适程度。此外,拟人化机器人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用工荒”难题,还能够代替人力承担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建筑安全性。总的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数字空间、拟人化机器人,这三项颠覆性技术交叉融合汇聚,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颠覆性。
湖北联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俊表示,湖北联投坚持“双轮驱动”“双建并举”,始终以服务重大战略为己任,为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贡献力量。大力实施“科创三年行动”,攻克“建筑工业机器人”“BIM+CIM”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涵盖招采、成本、质量、安全、进度“电子招采+数智建管”双平台,与“联链通”“资管云”等66个平台对接形成“数字矩阵”;构建低碳环保全产业链“绿色”竞争力,“经济效益优先”转向“绿色发展优先”。按照传统产业“提速升级”,专业赛道“做强做优”战略部署,“以投带建、投建分离”构建集投资、设计、施工、运营、贸易、科创于一体的全链条、全业态“大型综合工程建设总承包商”,致力于打造湖北建造“新标杆”。
新中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韩爱生以“数智化赋能工程企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结合行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与趋势、当前工程企业数字化现状与瓶颈等内容,提出了“一张蓝图、两个保障、三层架构、四项能力、五大重点”的工程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韩爱生表示,当前,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机器人、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叠加上工程企业亟须加速产业链升级与迭代、提升整体盈利能力和加强风险管控能力、不断积累数据资产挖掘商业价值,以及日趋严格的行业监管等“新形势”,正在不断催化着工程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管理升级。在推动工程建设行业创新升级和培育新型生产力的过程中,全产业协同发展、全周期项目管理、全过程数智应用、全要素生产经营将成为引领建筑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高端对话环节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王铁宏主持。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吴晓波,中国建筑集团原总经济师、中国平安建投原董事长兼CEO鲁贵卿,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李霆,杭州新中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钟韶,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剑辉,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刘自明围绕如何培育和发展建筑产业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吴晓波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真正进入了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质生产力是最前沿的科技所驱动的力量,这种力量在产业层面上往往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企业如何去拥抱新技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在管理上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会。建筑业已经不只是满足已有需求的产业,新质生产力所推动的是面向未来的建筑产业。因此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和处在产业革命最前沿的领头羊企业紧密结合。此外,新质生产力驱动企业的发展真正落地还得靠企业家。企业家要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平衡好短期和长期、当下和未来之间的关系,大胆投资新质生产力。
鲁贵卿表示,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建筑行业的商业模式不断演变,不断创新。目前,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投建营”,其实还应该加一个“融”,叫“投融建营”,“融”是需要专业能力的。“投融建营”最终落到“营”上,关键在于建了有什么用?谁来用?用的人愿不愿意付钱?是否愿意很高兴地付钱?这决定了投资项目的商业模式能不能成立。传统建筑企业要发展新商业模式的投融建营业务,重点在于底层资产、金融资本、设计策划、资源集成、风险识别与把控,尤其是对底层资产的判断能力,是新商业模式投融建管运模式能不能成立的关键,许多企业都需要在这方面发力加强,以商业模式的创新与落地,使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停留在口头上,而落实到具体生产实践的行动中。
李霆认为建筑行业的主要矛盾是碎片化的手工作坊生产方式与建筑工业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最大的障碍在于工业化。而要实现工业化,首先要实现工程项目全流程各专业、各企业之间的数据高效无缝流转和共享。靠图纸驱动工程项目的全流程不是数字化,达不到这一目标。需要引进制造业的产品全生产周期管理平台(PLM),打造工程项目(Project)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PLM),完全依靠唯一三维数字模型作为单一数据源驱动项目全流程,彻底消除数据孤岛,实现一模到底,无图建造。李霆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质变而不是量变,不是改良而是革命。从“甩图板”进化到“甩图纸”,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必将引发一场建筑产业的深刻变革。
石钟韶认为,“新质生产力”作为企业管理、技术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催化剂,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在风险控制、成本效益及项目管理等多维度能力的显著飞跃。数字化转型策略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涵盖企业级与项目级ERP的全方位协同平台,促进设计院、施工单位、供应商及监理单位之间的无缝对接,推动项目联盟体的有效协同,确保产业链上下游互动顺畅。他强调,高质量数据被视为企业资产化的关键,能够为项目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只有确保数据的高质量,才能进一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开发出真正推动企业发展的工具。在此背景下,未来DRP(数据资源规划)将成为寻找高效催化剂的基础,为在可靠数据上开展创新提供了可能。
郑剑辉认为,在建造数字化上要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要强化认识。作为传统的产业在工程领域推动数字化的难度很大,不是简单的一把手工程就可以推动,必须全员有数字化的意识。二是企业要以价值创造为目标。要强化数字化发展的规划能力、数据要素的管理能力以及落地实施的能力。三是数字化落地。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落地实施;一方面以项目管理、业财制税一体化作为项目管控主平台,推动管理的数字化。另一方面加强以数字化交付为中心的产业数字化能力。同时,采用BIM模型赋能工程采购和工程现场的建造,赋能运营,一模到底实现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数字化。
刘自明表示,对桥梁企业、桥梁从业者来说,未来一定要拥抱新质生产力,要进行数字的转型,要实现数字建造,要把所谓新质生产力那些有效的技术应用到桥梁工程建造上来,来改变传统的工艺。除此之外,不能仅仅满足于数字建造,更重要的是桥梁建成后要为用户提供智慧化的服务。此外,视频监控系统也能够为未来运营安全,为突发的灾害防御提供很好的保障。未来,桥梁建造还需要使用好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帮助会使桥梁建造的品质更高,服务能力更强,降低更多的安全风险。
会上,还进行了DRP(Data Resource Planning)技术和行业化PaaS平台的新技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