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徐知秋、张宁: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监测,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
教务部 2024-06-03


随着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保护投入不断增加,各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一大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留。2021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时强调,要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2021 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数据的整合共享,提升监测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动态监管”。

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一旦遭到破坏或拆除,就会失去其原有的价值,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同时,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呈现数量大、类型多、分布广的特点,依靠传统人工巡查等手段难以支撑大范围、全方位的监督监管。引入新技术手段,对各类保护对象进行持续的动态监测,对保护状态、变化情况进行预警、评估和智慧分析,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治理,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大势所趋。

近些年,在国家高分专项、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下,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逐渐应用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并采取分层、分类、分级的监测方式,形成了序列化的历史文化遗产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实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等各类保护对象的动态监测。分层,即对宏观层面的山水环境、中观层面的格局风貌以及微观层面的历史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分类,即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等各类保护对象的保护状态进行监测 ;分级,即分为重点监测和一般监测,包括对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历史建筑等进行监测,或是对街区建设控制地带,以及街区内既有建筑等进行监测。与此同时,一些机构在探索过程中,还研究制定了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监测的指标体系,包括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肌理监测、环境风貌监测,街区内建筑物数量变化监测,历史建筑保护监测等多项指标,综合研判各类保护对象的变化情况。

高分卫星建筑三维模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很多地区在卫星遥感监测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舆情分析等技术,构建天地网的立体监测体系,即“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做到及时发现、精准判断、科学决策,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监测与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例如,一些地区结合CIM 基础平台,构建了“CIM+ 名城”信息系统,将保护规划、建设管理、实施监控等跨部门、多领域的数据相互融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治理。四川省搭建省级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平台,构建起全省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底图。浙江绍兴市打造古城保护“数字孪生”城市应用,深化古城保护信息系统在古城感知、消防安全、开发建设和综合决策等领域场景应用,强化古城实时动态感知能力,建立古城“动态画像”。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高质量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现实需要。要持续探索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赋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用好新技术手段,让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管更加智能,更加高效。

原文见《城乡建设》2024年第10期

作 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遥感应用中心)徐知秋 张 宁